(资料图)
“挖掘、继承、发展、创新,这四个词语在我王素花身上一辈子都适用,这四个词是我绣织第一个作品时便铭记于心的……时至今日我仍喜欢汴绣这个事业”,谈及动情处,王素花老师这样说道。王素花老师今年87岁,从事汴绣事业65年,已经与汴绣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她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挖掘、整理宋代传统刺绣的工艺基础上,创新了汴绣十几种针法,对汴绣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汴绣,或是“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华灯初上,又或是“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的满目皆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东京汴绣的盛况。 汴绣又称宋绣,是我国“五大名绣”之一,其绣作以严谨工致、精巧细腻、古朴典雅的特点闻名于世。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丝织手工业发达。常宁三年(1104年),《宋会要·职官》记载:“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间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锻炼织、缝纫之事,皆有各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300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适应刺绣发展的需要,以教授刺绣知识为目的的文绣院应运而生,各路善绣者聚集于此、切磋技艺,极大地推动了宋代刺绣的发展。徽宗年间,始置绣画专科,将绣画分山水、人物、楼阁、花鸟、人物五类;以及后续相应绣品的生产培训、管理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宋绣达到成熟阶段———上自天子的“乘舆服御”,下至东京市民“宾客祭祀用绣”,到处都有汴绣的身影。后随宋室南迁,大批优秀汴绣工匠被迫迁往南方,汴绣事业随着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而渐趋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后,汴绣掀起多次高潮,王素花老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54年冬,汴绣合作组在开封成立;1956年合作组转化为合作社;1957年12月,王素花老师走进汴绣合作社,在“挖掘、继承、发展、创新”四个词语的引领下开始了她与汴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处。 (一)挖掘与继承的探索1958年,汴绣合作社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汴绣合作社的规模发展到几百人,王素花老师当时任汴绣合作社刺绣车间的主任。虽因宋室南迁,大批优秀工匠和技艺被带往南方,但汴绣工艺也部分存在于开封及开封周边地区民间百姓绣制的日用绣品中。王素花老师为了挖掘前人的技艺,一方面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复原与研究,另一方面将足迹踏遍河南乡村,从民间绣片中汲取营养。功不唐捐,王素花老师挖掘出诸多旧绣片,她和她的工友在此基础上挖掘继承,通过研究老画片的绣法,挖掘传统针法14种,保护了濒危的汴绣技艺。 (二)发展与创新的尝试王素花老师首先向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名绣考察和学习,整理总结经验;之后通过结合其他绣法并立足于本土文化内涵,最后逐渐形成了汴绣针法细密、绣工精巧的技术特色。时至今日,汴绣现存的针法主要有:平针绣、散套绣、蒙针绣、滚针绣、打籽绣、辫子股绣、双合绣、棚针绣、发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交叉绣等36种针法,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中,学习借鉴苏绣、学习借鉴针法5种,创新针法17种。 (三)传承与公益的结合王素花老师在招收汴绣学徒时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尉氏七县、开封县、长垣县等区域都有王素花老师招工的身影。当有采访问其为何如此选择时,她回答道:“因为他们生活很贫穷,我很同情他们,因此我去招工便是为了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当时我招收了200到300个学工,其中成手的有100多个;此外残疾人有80多个,最后成手的有50到60个。对于残疾人,在培训当中我都是免费培训,我负责他们吃住,不收他们一分钱。既然他们生活困难,我就不再收培训费了”。那些残疾人对于汴绣传承的坚持,让王素花老师深感汴绣传承后继有人,她对此感到非常欣慰。在采访尾声中,王素花老师和我们提到:“有些我没到达的地方,也请把我的意见给他们带过去:王老师87岁了,如果任何人想学一些技术,我十分同意,无论远近,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帮十个是十个,能帮多少帮多少。” 采访最后,王素花老师同我们打趣道:“当我同常香玉走进人民大会堂为国庆献礼时我只有22岁,我感觉我年龄小资历不够,与诸多有功之臣坐一排,我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常香玉比我大很多岁,却亲切地扯着我,当时我激动得哭了……” 从22岁同常香玉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因自己无所成就而惭愧,到87岁时能问心无愧地说:“那时候的决心,现在实现了,我达到了我的理想。”65年暮去朝来,恍如隔世,但不曾改变的是王素花老师对于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对自己22岁时承诺的践行。星霜荏苒,居住不息,绣花曾是她大半个生命,她们彼此相互滋养,相互成就。(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